作品Works

現在位置:首頁作品作品

痕跡下的痕跡,痕跡上的紋路


 舞蹈雖然沒有語言,但肢體語言是最貼近「人」的傳達媒材。

畫家Edvard Munch一生的創作,始終圍繞他自己在生命中親身體驗的經歷。

顏鳳曦想用作品表達對生命當下的感受。創作靈感為「人性」、「動物」、「競爭」。

舞蹈不像戲劇般有對話有言語,但肢體語言卻是無國界的。【痕跡下的痕跡,痕跡上的紋路】打破了藝術和生活的界限,也打破了舞蹈、戲劇、音樂、美術之間的界限。

總是讓觀眾無法預期的顏鳳曦,擁有洞悉人性的觀察力,創作以人為主,用創作探討人、生活與生命、執著且真實、簡單而深刻的個人獨特創作風格敘述作品中的生命。作品【痕跡下的痕跡,痕跡上的紋路】延續其舊作【痕跡下】之概念發展成整場60分鐘之作品,【痕跡下】首演於2005年台北城市舞台,數隔五年,期間,痕跡下於創作者的生命中生長,於2010年長成【痕跡.紋路】於高雄衛武營藝術中心展演,2011年顏鳳曦使作品更完整,在生活與生命經驗中生成【痕跡下的痕跡,痕跡上的紋路】於台南國際廳原生劇場展演,「痕跡」系列作品在臺灣演過20多場。

作品發展如第一段曲目,創作者對事之經過所引發的感受,隱藏在面具底下的是真心或謊話是作品的開始。以小蘇打粉為媒介,利用雪白粉末營造作品與劇場中的氛圍,雪白的粉末是作品中重要的角色,於空氣中、地面上、劇場裡、觀眾的心裡。而善於空間調度的顏鳳曦,結合演出之劇場空間,從大劇場至小劇場至戶外演出空間,使作品與空間融合,讓表演者跳出自身生命的故事並真實的活在作品中,隨著作品的層次與堆疊,為作品傳遞痕跡下的寫實與殘酷、痕跡上的彩虹與生活。以貼近觀眾的方式,讓觀眾如同置身於作品的場景裡,更真實的感受自身生命的痕跡。

【痕跡下的痕跡,痕跡上的紋路】融合舞蹈、戲劇、聲音對台灣的表演藝術發展具有相當的前瞻性意義和十足的獨特性,顏鳳曦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生命力與穿透力,【痕跡下的痕跡,痕跡上的紋路】得到許多淚珠,打動無數進場觀賞的觀眾,不僅感動社會上不同階層的人,也感動了不同國籍的觀眾。

痕跡               文|顏鳳曦

用筆在紙上劃一道,會留下筆痕。

用刀在木頭上刻畫,會留下刻痕。

眼淚流下的雙頰上,會留下淚痕。

當身體被切割開來,會留下傷痕。

傷口即使癒合,依然會看見疤痕。

舞者的身後,可看見舞跡。

蝸牛爬過的土地上,可看見踏實的軌跡。

動物打鬥後的現場,可看見殺戮的血跡。

踩死蟑螂的地面上,可看見無情的足跡。

車禍現場的道路上,可看見出事的殘跡。

《痕跡下》

生命裡,有許多痕跡,我們常常只看見表面的痕跡,而默視曾經發生過的事以及掩埋所有的感受。《痕跡下》是闡述在表面痕跡之下所看不見的痕跡…。

《痕跡上》

面對痕跡下的內在痕跡後,再度打開心房站在痕跡上道出對生命痕跡的感受。

在面對生命與生活時,如何保有自己最初單純的真心來刻畫生命裡的紋路。

https://youtu.be/dwgrdP-5nzU